白族吹吹腔情景剧欣赏:《吹腔一曲颂消防》
昨天是第29个全国消防日
消防知道你一定学习了不少
学习总是不那么轻松
来来来
让我们缓解一下疲劳
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温故而知新
且看云龙县吹吹腔艺术团创作的
白族吹吹腔情景剧
《吹腔一曲颂消防》
寓教于乐
再上一组剧照
欣赏完情景剧
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云龙白族吹吹腔
云龙白族吹吹腔源于明洪武年间传入当地的江西弋阳腔,又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要素,经过历代白族艺人的发展和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白族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由于白族最常用的吹奏乐器“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当地白族的一种主要戏剧形式,俗称“唢呐戏”,2006年5月被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白族吹吹腔戏的传播,还与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有关。王骥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靖远侯,云龙白族民间称其为“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好多白族村寨奉其为本主。每年本主会都要吹唢呐、念祭文、唱吹吹腔,纪念这位“三崇老爷”。明代以来,吹吹腔的演出活动遍及云龙山地白族村寨,特别是云龙顺荡、诺邓、师井、大井、雒马井(宝丰井)、石门井、天耳井的古“八井”地区及较大的村寨最为普及,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盖屋,都要演唱吹吹腔,尤以春节、本主节和火把节为盛。特别是农历新年,各种剧团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形成“唱大戏、过大年”的习俗。
云龙白族吹吹腔属于吹吹腔中的南派吹腔,吹腔较多的保留了吹腔戏的古老风貌,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和演唱风格,有独特的与唢呐节奏统一的身段和步伐。曲调高亢激昂,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种“有说、有唱、有舞、有戏”的戏曲形式,目前收集到的曲牌70多种。唱腔无伴奏,只用唢呐吹奏过门。吹吹腔音乐曲调朴实无华,平直刚劲,配上音量宏大的唢呐锣鼓渲染,气氛甚为热烈。
云龙白族吹吹腔演出的剧目内容较为丰富,现收集到的传统剧目就有《崔文瑞砍柴》《重三斤告状》等280多个。这些传统剧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滇戏、川剧、昆曲等外来剧本,加入白族语言改编的传统剧目;另一类是本民族自创、反映本民族历史、生活的剧目,这一类剧目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风貌幽趣,贴近生活。吹吹腔音乐属联曲系统,有30多种曲调,各具特色,也可连缀起来使用。唱词通常用白族山花体的“七七七五”句式,每句式为一节,一、四两句由唢呐伴奏过门,二三句唱词后加打击乐,语言可白、汉白兼用,白语也用汉字记音。吹吹腔分“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过去一般只用唢呐,主要用以吹奏过门,演员唱完都随唢呐的节奏舞蹈,锣鼓点则与唢呐配合使用,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武场则是一招一式地比划,节奏鲜明,有古曲风格。
吹吹腔戏班组织严密,有“戏头”即班主,有唢呐师、鼓师、服装师、道具师、脸谱师等,分工具体,行当传承具细,讲究“手、眼、身、法、步”,在“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又分有其他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特定的脸谱和唱腔。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承和师承两种,但多以家承为主,小孩从小耳闻目睹,多数能唱几段,长大后只需稍加点拨,即可上台,边演边学,直至成为正式演员,目前云龙还有三代同台演戏的“吹吹腔世家”。过去吹吹腔戏主要在祭祀本主、财神、龙王、观音等活动时演出,如今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演出,演出前,班主要带着演员们举行“敬戏神”仪式,开台必先演《三出首》,正戏一般要唱三至五天,演出结束要举行“扎金榜”“谢戏神”“封台”等仪式。
白族吹吹腔以娱神的面目出现,并假以神的旨意,行劝世教化的目的,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化白族群众敬畏自然、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和睦相处、诚实守信、本分做人,而白族传统道德中的这种古风、古俗,正是维系白族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纽带。
视频来源:云龙关注
关于 白族吹吹腔情景剧欣赏:《吹腔一曲颂消防》
76 天前 |
0 |